《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研究报告》课题成果简介—课题信息—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12-06-19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课题成果简介
黄发玉
一、学术文化界定
(一)学术文化的定义
学术(academics),是文化的核心。人类的学术活动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期,但人们对于学术这一概念本身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学术”一词在中国由来已久,但中国传统文化里,“学”和“术”是分开使用,但又紧密联系的。梁启超谓之,“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其发明之真理而致用者也。” “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二者如辅车相依而不可离,学而不足以应用于术者,无益之学也;术而不以科学上之真理为基础者,欺世误人之术也。”
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得以确立,并逐渐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改造。
西方“学术”概念更类似于中国传统中的“学”,强调理性认知,以真理为终极追求,此外还包含“学院的”和“非实用性的”两层含义。十九世纪中叶之后,西方学术开始转向,以美国大学为代表,学术的实用性价值得到强调,“学”与“术”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走向融合。
从上述学者对学术概念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术概念本身也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
概而言之,学术是“学”与“术”的统一。学指学理,其内涵在于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和深层规律,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知,讲究渊源、承继、发展、创新,自成严密的理论体系;术指方术,是对于理性认识的具体运用,探究方法、技巧、应用,具有实践性。学术就是理论与实践,学理与方法的统一[1]。
(二)学术文化的构成
1、学者 学者是学术文化的主体。学术研究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越来越专业化,对研究者自身素质和研究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术研究只能是社会中极少一部分人所从事的专门工作,主要是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此外还有具备相应条件的民间人士。
2、学科 学科是学术研究的依托。学术分科使研究者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从而保证了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深入又发现新的领域,进一步促进了学科的分化。现代社会的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学术分工越来越细,各个研究领域也越来越专业化。同时,学科之间的交叉也很频繁,新兴的边缘学科常常成为学术的增长点。
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与学术有关的全部活动的统称。学者从事学术研究,既需要在一定的专业环境里进行独立的探索和思考,同时也需要与学者和社会大众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学术交流是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激发学术灵感,形成各种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
4、学术体制 学术体制是学术活动正常开展的制度保障。现代学术体制是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核心,包括学术管理体制、学术团体、学术刊物、学术出版业、图书馆、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学术评价机制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学术体制对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学术文化的特征
学术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超越性和前瞻性。学术虽然来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却也是面向未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于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探索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是学术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学术发展的根本逻辑。
3、理论性和系统性。学术文化是理性的文化,是对隐藏在感性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认识,是逻辑严谨的、系统性的理论阐释。
(四)学术文化的功能
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发面:
1、导向功能。学术文化总是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2、服务功能。学术成果可以转化为先进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或是作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行动能力。
3、批判功能。在科学知识和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确保社会向着一个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外学术文化现状
(一)国外学术文化现状——美国为例
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学术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学术文化,具有国际性特征,而美国无疑是现今世界上学术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的科研机构主要有联邦政府实验室、企业、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赢利机构。这4大类研究机构相互独立,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分工。
政府下属机构主要从事风险大、投资多的基础研究。
美国企业具备相当强的科研实力,许多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拥有雄厚的研究经费、先进的设备以及众多的科研人员。他们一方面和政府合作,通过研究合同等方式,从事联邦政府委托的研究,另一方面和高校合作,从事企业本身的投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金融、化工、医药、电子、工业仪器和科学仪器等领域。
美国高校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美国有几千多高校,但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集中在100多所研究型大学。同时,研究型大学也是培养学术人才的基地。大学和政府、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接受联邦政府、企业和各种基金会的经费资助,在学术前沿领域开展研究。
此外,美国的民间研究机构也是重要的研究力量。这些机构有的规模庞大,年研究经费高达上亿美元甚至数亿美元。
在管理上,联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科研活动,保证学术活动的自主性。在研究分工上,政府承担了主要的基础性研究经费支出;企业则侧重应用型的研究;高校承担了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民间机构则根据自身的特点各有侧重,以提供研究咨询服务为主。雄厚的资金支持是美国学术繁荣的重要保障。
(二)国内学术文化现状
西方现代学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逐渐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改造,形成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后来受到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在学术人才和学术机构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代表的研究机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大批优秀的海外留学生学成归国,充实到学术研究队伍中。在学科建设方面,一批曾经因为政治原因被取消的学科(政治学、社会学等)重新恢复并迅速发展。新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不断产生,学科设置不断完善,基本建立起和国际接轨的学科体系,产生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现代学术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得到加强。学术领域的自主性增强,意识形态对学术研究的束缚被打破。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得以产生。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国外一些优秀的学术成果被引介到中国。中国学者的整体研究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国际学术界开始发挥一定的影响。
在辉煌成就的另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学术文化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术体制不完善,行政力量对学术的干预过度,缺乏合理、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学术风气比较浮躁,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缺少原创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2]。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值得一提得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官方学术之外,一些民间的学术团体和个人也成长起来,形成和官方学术的竞争与互补。由于民间的学术机构经费短缺,他们大多在积极申请国外学术基金和社会资助的同时,采取商业性和学术性并重的发展模式,其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商业性和学术性双重价值。
三、深圳学术文化现状分析
(一)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术文化建设是深圳市“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圳市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学术是文化的核心。和大众文化不同,学术文化属于高端文化,一个城市学术文化达到的水平直接反映着该城市的文化品位。在“文化立市”战略的指导下,深圳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深圳市的文化发展存在不协调之处,突出表现在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娱乐文化较为发达,而精英文化、高雅文化、学术文化发展不足。因此,大力发展学术文化,是深圳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必然选择。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后特区时代”的来临,深圳发展的一些政策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其他经济带的崛起也给深圳的发展构成挑战。面对新形势,市委市政府将自主创新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知识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源头,因此,大力发展学术文化,加强知识创新,尤其是基础理论创新,是深圳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之路。
3、培育城市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城市文明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决定城市发展深层因素。培育城市的人文精神,需要先进的价值理念作为引导和支撑,而先进的理念最终来源于学术文化。优秀的学术文化成果,尤其是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发展学术文化,加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对于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圳学术文化发展现状
1、学术机构和学术人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积累了一批学术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才。目前,全市共有社会科学学术团体50多个,科技协会60多个,建设重点实验室4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校、企业、党校、社科院、政府政策研究室和民间研究机构为主的学术研究队伍。同时,深圳市政府大力引进学术人才。目前全市共有博士2300多名,共设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49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2家。此外,深圳民间的科研力量非常强大。以华为、中兴、创维、迈瑞、中集等单位为代表,深圳汇集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成为重要的科研力量,全市49
2、学科设置
深圳高校的学科设置以理工科为主,文、理、工、商、法、艺术等多学科共同发展,且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政府及下属事业单位的研究机构以政策研究为主,企业的科研力量以市场为导向,民间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依托地理优势和特殊的历史,深圳在学术文化建设上已经形成了一批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
3、学术成果
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学者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指导下,以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出发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资料,2006年深圳专利申请受理量29728个,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二;其中发明专利14576个,申请居全国第一位;年增长率是全国的3.5倍,并且九成专利申请来自企业。
在学术论文方面,深圳则显得相对较弱。2006年,深圳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是209篇,主要集中在机械工程、仪器仪表、金融保险、生物医药、计算机、材料科学、建筑等和深圳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同期北京和上海分别有6961篇和2453篇,广州1339篇,在学科分布上也比深圳广泛。2006年深圳共有5篇论文入选sci,而北京、上海、广州则分别有435篇、120篇、41篇[3]。
(三)深圳学术文化的特征
通过上面对深圳学术文化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深圳学术文化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1、起步晚、起点低、发展迅速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只有短短26年的发展历史,而学术文化的发展时间更为短暂。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缺少深厚的学术文化积淀。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深圳市的学术文化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了迅速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深圳的学术文化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能够取得今天的学术成就已经很难得了。
2、重应用、轻理论、特色鲜明
深圳学术文化建设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深圳特色,注重实用性,社会化、市场化色彩浓厚。1995年市社科联成立时,深圳市委就明确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贴近改革开放、贴近经济建设、贴近领导决策”的原则。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深圳社科院科研导向社会化,大力开展应用课题研究。
产学研相结合一直是深圳学术文化发展的主导模式。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研究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市场应用,学术性和实用性并重。可以说,深圳的学术文化更为重视“术”而不是“学”,“学”为“术”服务。
3、企业强、高校弱、学在民间
相对于其他城市,深圳的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滞后,高校的数量少,科研教学水平都和国内外一流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则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成为科研的重要力量。虽然企业科研并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但其成果却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深圳民间的智慧一向很强大,一些民间学术机构也正在酝酿和发育。
(三)学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术机构数量少、规模小
高品质的学术机构是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深圳的学术机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制约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大学是学术研究的重镇,尤其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深圳却没有一所。目前深圳唯一的一所全日制综合大学——深圳大学在师资力量、科研实力、人才培养等方面和国内一流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科研院所方面,深圳的科研机构数量少,实力相对弱小。以社会科学为例,它是深圳社科研究领域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之一,却只有33个编制,是全国最小的社科院。
2、缺少高端学术人才
学术人才是学术文化的主体。深圳市每年引进大量的海内外人才,其中不乏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但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深圳的高端学术人才依然相对匮乏,尤其缺少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文化名人和学科带头人,2000年才实现院士的“零突破”,而至今还没有大师级的学者。深圳本土的学者还处在成长之中,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够。高端学术人才的缺失使深圳的学术文化水平难以获得质的飞跃,成为深圳学术文化水平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
3、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基础理论是学术文化的根基,但基础理论研究却是高投入和高风险的,在短期内难以获得经济效益。深圳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肯过多地投入基础理论研究,而政府官方的学术力量又相对薄弱,因此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较为缓慢。
另一方面,从事基础研究,对于学者也有较高的要求。深圳发展的时间短,文化不够成熟,容易使人浮躁,缺少基础研究的文化氛围,这也是造成基础研究薄弱的重要原因。
4、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落后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一道构成人类文化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深圳发展历史短暂,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又长期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不够,造成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对落后。无论是在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数量、研究经费,还是在学科建设、学术成果上,深圳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无法和理工科的研究相提并论。深圳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研究人才,研究成果不突出,还没形成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学术对话能力。
5、学术力量分散,缺乏有效整合
深圳高素质的学术研究人才较为匮乏,有限的力量分布在各个研究机构,缺少合理整合,导致研究机构规模小,力量弱,独自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受到限制。一项课题往往需要不同学科的合作才能完成。学术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制约了学术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不利于学术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
深圳企业的科研机构聚集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是深圳极为重要的科研力量。一些民间人士对深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有着较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深圳学术建设的宝贵资源。只是这些资源散落在民间,多位单兵作战,缺乏有效的整合,不能形成强大的学术团队,缺乏和主流学术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四、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长远规划
学术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术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内靠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就能立竿见影的。深圳的学术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规划。需要政府站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学术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在制定深圳学术文化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着眼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又要照顾到企业和民间学术力量。在政府的宏观规划指导下,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也应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
(二)营造优良环境
1、宽容的社会环境
学术研究是学者在前沿领域的探索,总会有成功有失败,因此从事学术研究需要一个宽容和宽松的环境,既能够接受成功,又能够承受失败,否则的话学术很难获得发展。深圳具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这对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很大的优势。在学术文化建设方面,深圳应该大力弘扬这种精神,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学者,勇于攀登学术高峰,探索前沿领域。
2、宽松的政治环境
学术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解放思想,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减少政治对学术的干预,给学术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学术无禁区。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3、浓厚的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够激发学者的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学术的进步。通过举办读书月、科普周、市民文化大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圳的学术氛围日渐浓厚。但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方面尚还不够,尤其缺少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活动。深圳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术批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要充分发挥深圳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一些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整合研究力量
研究力量分散、缺少大的研究机构成为制约深圳学术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应该鼓励现有学术机构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组成跨单位、跨学科的联合课题组,共同承担重大课题,尤其是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整体学术研究水平。
政府应该鼓励民间学术团体和文化机构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与一定的扶持。通过建立学术沙龙、学术俱乐部、民间学术网站等方式,加强民间学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要加强官方主流学术和民间学术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四)重视学术人才
深圳学术文化建设,需要在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引进高端人才。要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选聘和考核机制,在人才引进上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现有条框的限制,注重人才的实际学术水平而非名气。要为学术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尊重学术人才,尊重其学术成果,对优秀的学术人才委以重任,真正发挥学术人才的价值,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在引进学术人才的同时,深圳应该加强学术人才的培养,做到引进和培养两条腿走路。要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聘请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加快本地学术人才的培养,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尽快形成完整的学术梯队。
(五)加强学科建设
1、优化学科结构
深圳在学科结构上不合理,各学科发展不平衡,和市场距离较近,能够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学科发展迅速,而基础学科和哲学、人文学科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不高。这种学科建设上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虽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从长远看来,不利于整体学术文化的发展。深圳学术文化建设,需要优化学科结构,在发展应用技术学科的同时,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尤其是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增加基础学科和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投入,实现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全面协调发展。
2、发展特色学科
深圳学术文化的发展,要立足深圳的历史和现实,既要吸收国内外学术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深圳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提高深圳学术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反映深圳精神的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形成“深圳学派”。
(六)提高成果价值
学术文化水平集中体现在学术文化成果上。学术文化建设既要重视量的积累,更要重视质的提高。当前整个中国学术界风气比较浮躁,缺少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更是低水平重复性严重。深圳应努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成果评价机制,根据学术成果本身的价值进行评判。要加大对优秀学术成果的奖励,推出一批高品位、有影响力的学术精品,树立深圳学术文化的形象标志,提高深圳学术知名度。
课题基本信息 |
|
课题立项名称 : |
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研究 |
最终成果名称 : |
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
课题成果形式 : |
研究报告 |
课题负责人姓名: |
黄发玉 |
工 作 单 位: |
市委宣传部 |
课题组成员姓名: |
吴忠、王跃军、韩望喜、杨作乾、刘佳晨、王化 |
课题立项时间 : |
2005年12月 |
课题结项时间 : |
2011年12月 |
[1]郑东 学术概念的特质与学术发展的动能,《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2]有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间,在国际科学引文检索排名中,各学科被引证最多的前20篇论文中,没有一篇是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前100篇中,只有2篇;前1000篇中,只有14篇。
[3]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