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提升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社科简讯—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4-10-15 来源:深圳特区报
■ 姜春艳
提 要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趋势,人才培养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跟上时代步伐,建立适合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这对于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创新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然而,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难题与困境。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技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人才的匮乏和培养不足,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归根结底,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已经由纯粹的产品之争转变为人才之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趋势,人才培养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跟上时代步伐,建立适合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这对于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推行灵活、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管理理念。人才管理的核心在于实现供需平衡,确保企业与人才相互适应。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应调整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工作制以提升员工灵活性和效率,同时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奖励、认可和晋升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创新意识。此外,推动跨部门合作,应对复杂挑战。其次,重视创新型人才的特性,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和培训,培养其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加强自主管理,提升员工参与度和责任感。最后,建立知识共享文化,提高人才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入外部专家,促进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系列措施能够共同促进人才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和方式也是提升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是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包括海外引才、高层次引才、引进紧缺人才等,为企业和机构提供更广泛的人才资源。二是创新选拔机制,推行多层次、多样化的选拔方法,包括面试、实践演示、团队合作、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让人才展示自我的同时,挖掘创新实践能力。三是采取开放式创新吸才模式,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外部专家、学者、用户等,共同参与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人才派遣效果,让员工在其他企业或机构中实习或工作,拓宽员工的视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能力评估体系建设。一是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估体系,以精确识别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评估体系应涵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多个维度,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助力企业发现问题、改进措施。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面试等多种评估方法和手段,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同时,建立公正的评估机制和流程,保障评估结果的权威性。二是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企业提供参考,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发展。企业需认识到不同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差异,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在解决问题和推动进步方面的独特贡献。通过建立行业标准,企业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和培养所需人才。
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它们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科研支持。首先,深圳企业应与高校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和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其次,企业需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技术创新得到持续的人才和凯发娱乐城的技术支持。最后,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还可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实习、交流、培训等服务,引进前沿技术,为人才发展创造机会。通过这些措施,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推动持续发展。
增强创新型人才的政策支持。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支持。一是落实创新型人才政策,更加注重专利成果、专利等级、专利社会效应以及行业内评价;弱化高校、科研机构、国企区别,按实际成果给予人才激励。二是完善财税优惠政策,实行“阶梯式 周期式”的财税政策优惠,设置财税优惠的明确标准,开发审批系统,设置审查周期,探索利用ai审查审批。三是划分日常激励和选拔激励,对创新能力突出、在市场上取得较好成绩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可以激励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本文是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为sz2023b0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