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第二个结合”开辟理论创新新境界—社科简讯—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3-08-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 宋锐

  提要

  我们党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并反复强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就是要以创新理论科学应对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科学解答“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大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互相成就,不仅创造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而且深化了我们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必然在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拓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6月30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抉择、必由之路。

  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一系列彪炳史册的重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特别是注重以“第二个结合”探索和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创立和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创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历来反对“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他反复强调发挥“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主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塑造中国文化新形式。于这一历史进程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又充盈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气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践行“第二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两个结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表明,“第二个结合”不仅是我们党自觉肩负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规律性认识,同样也是我们党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规律性认识。

  2

  “第二个结合”是 “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来定义“第二个结合”,生动阐释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第二个结合”不仅厘清了片面认识、揭示了两者之间高度契合的理论逻辑,也把准了航向、论证了两者之间必须互鉴互融的实践规律。思想解放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纵观党史,我们党在“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关头,无一不是通过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从而顺利完成路线纠错与转折的。作为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对于我们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拓展了理论创新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马克思主义的“新话”从何而来?“第二个结合”提供了这一问题的答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历久弥新,关键就在于这一真理和科学始终是开放的、发展的,能够在与中华文明的时空对话中不断获得生长空间。从“结合”的前提和可能性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始终对世界文明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并且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之间高度契合。中华文明星汉灿烂、博大精深,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茂的资源。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沿着这一方向前进的最有力体现。

  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揭示了理论创新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不能丢了老祖宗”。作为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实质上也回答了理论创新如何实现的根本性问题。

  从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也肩负着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成为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立志把中华文明这一独特优势发展壮大。从规律上看,围绕“第二个结合”展开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追问,比如“找准契合点”“赓续根和魂”“激活生命力”“助推新飞跃”“创造新形态”等问题导向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正确引领。

  从结果上看,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汲取这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明力量,才能实现自身的理论飞跃。因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3

  “要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伟力,科学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其一,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和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是“第二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对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概括,强调运用好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目的是以创新理论锻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唯有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开辟理论创新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的过程,推进这一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科学解答这一重大理论课题,必须深入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聚变理论优势,攀登思想高峰。

  其二,必须以变革性实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因此,推进理论创新绝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们党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并反复强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就是要以创新理论科学应对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科学解答“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大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互相成就,不仅创造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而且深化了我们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必然在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拓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其三,必须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新贡献。理论的创新与文明的开新紧密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将其放置于人类文明对话互鉴的时代性课题之中,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对于世界文明的伟大历史意义。在变乱交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实质上也是对于人类文明前途与命运的追问。中国共产党人以“第二个结合”对这一问题展开系统性回答,通过对“何以中国”“文治之道”“和合共生”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科学阐释,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应对治理挑战、探索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全新答案。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人以理论创新对人类进步、文明发展的极大贡献。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