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音乐与舞蹈学科的新研究与新发展—深圳学术沙龙—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3-05-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音乐与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繁衍不息,流传至今。在人类创造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的历程中,音乐与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门类。5月5-6日,第五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和研究院(所)的19位专家及78位博士围绕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史学、西方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研究和舞蹈学等九个学科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展现新思考、新研究、新成果,推动音乐与舞蹈学科高质量发展。
根据音乐声学理论,当周期性的外力作用于振动系统时,物体会产生受迫振动,这种外力称为策动力。当外部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非常接近或完全相等时,振幅会迅速达到其可能的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共振”,而由共振现象产生的声音变化就称为“共鸣”。共鸣体本身并不具有放大音量的功能,它的作用是将来自振动体的能量通过共鸣体迅速的向四周辐射扩散,使之骤然达到能量限度内的最大值。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管乐器(尤其是笙属器)制作会有意识的利用不同类型的共鸣器来增大乐器音量。
“2016年以来,我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多个省份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考察,行程近80000公里,共考察各类制作少数民族管乐器的民间艺人218人次,收集各类少数民族管乐器350余件,从而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分类、形制、构造演奏技术、声音特性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云南师范大学博士杨琛致力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共鸣器研究。他通过经年走访云贵川西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共鸣器制作与发音原理,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古人认为,“乐”与“音”不同,“音”是指没有舞蹈的表演,“乐”是融歌唱和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是最高级别的表演,正所谓“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礼乐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塑造了崇教重文、守礼贵和的礼仪之邦,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北京舞蹈学院博士杜乐探讨了宗周乐舞之思想内涵发微,他认为礼乐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刻内涵。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挖掘传承、创新发展雅乐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引领人类和平发展等都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我国音乐曲谱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包括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燕乐半字谱等,记载着历朝历代的宝贵音乐作品。文字谱如《碣石调•幽兰》,现存谱式为唐人手写卷子谱,现留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燕乐半字谱如《敦煌琵琶谱》;工尺谱为明清以来的主要记谱方式;减字谱如古琴谱等。天津师范大学博士方雪扬关注新史料新研究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建。
民族音乐是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具有区域性、传承性和民族性特征的音乐艺术表现形态。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刘旭光通过回顾2011年到2021年我国主要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展现了10年来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多元、交融、创新与繁荣。
博士是国家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重要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君仁教授提出,音乐和舞蹈学博士是推动音乐与舞蹈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希望大家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科学合理的研究观念,切实打牢理论基础,产出更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全面加强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建设,不断推动研究创新和高质量成果产出,引领国家艺术事业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表示,此次活动对于搭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互动平台,汇聚优秀科研力量和创新成果,推动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建设与研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活动由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乐舞研究》编辑部、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