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2023(第三届)中美农业圆桌论坛:智库对话会”召开—深圳学术沙龙—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3-04-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4月12日,“2023(第三届)中美农业圆桌论坛:智库对话会”在线召开,中美两国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农村发展和全健康”进行了深入研讨。

  观中美农村发展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退主席、美国腹地中国协会战略顾问肯尼斯·奎因在致辞中回顾了中美在农业、人文等领域的交流情况,以及“中美农业圆桌论坛:智库对话会”的缘起、发展情况。他认为,中美两国可以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通过合作助力保障可持续、高质量的粮食供给。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农村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发展中国家消除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2017年,中国确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过五年多努力,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重点任务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体现和践行了全健康的思想,如提出要加快农畜共患病的防治,持续开展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全面实施休渔期和禁渔期制度;推行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等。这些政策与措施将人、生物、环境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展的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回顾中国乡村百年建设史,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助理徐进提出,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设乡村;1978年开始,中国以现代化视角进行乡村建设;2000年以后,中国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城乡融合阶段,乡村建设答案不能只从自身寻找,而是要在乡村以外找寻,城市应该反哺乡村,让城市发展更多地支持乡村振兴。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即是其中的探索实践,以农民为决策主体、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受益主体。

  因为疫情,越来越多的人被迫远程居家办公,引发人们思考未来是“人跟着工作走”,还是“工作跟着人走”。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推广和拓展项目副校长杰森·亨德森提出,由于疫情和人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考虑到人口不是那么稠密的农村地区居住,并且希望将更多的工作机会带到农村去。因应这一变化,美国农村发展策略也应该做出改变。在策略制定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促进农村地区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另一方面,要考虑未来农业发展是单纯以玉米、大豆等大宗商品生产为主,还是注重将这些农产品转化为增值产品。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技术与教育推广副校长、农学院副院长布伦特·黑尔斯介绍了明尼苏达州和密西西比州两种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明尼苏达州由以农业为主转向与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重视教育,关注贫困家庭,经济发展明显好于密西西比州。密西西比州以农业和一些低技能的制造业为主,教育程度较低,失业率比明尼苏达州高。

  促全健康观念落地

  “全健康”是一种新理念,强调“人类、家养和野生动物、植物以及更广的环境(包括生态系统)的健康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呼吁“社会不同层面的多个部门、学科和社区共同努力,促进福祉,以应对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威胁,促进可持续发展”。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张启敬认为,食源性致病菌和抗菌素耐药性对全健康构成了非常大的挑战,也不利于食品安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应该减少抗生素的供应,这对于畜牧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各国、各研究机构开展跨学科合作,减少抗生素的耐药性,改善食品安全。

  通过分析非洲猪瘟对中国养猪产业以及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胡向东谈道,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不能只强调生猪规模化养殖,而是要绿色、健康、可持续养猪;在动物疫病防治、长距离运输等方面为小农户提供帮助。

  美国康奈尔大学公共与生态健康系教授雷娜·普洛蕾特以蝙蝠为例阐述了野生动物如何将病毒传染给人类,以及如何控制住这些病毒的传播。她认为,动植物健康与人类健康是紧密相连的,如果野生动物有适宜生存的栖息地以及足够的食物,就不会进入人类居住地,也就不会将病毒传染给人类。因此,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需要修复动物栖息地、恢复自然生态。

  对话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美国腹地中国协会主办,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承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