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社会科学》杂志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深圳社会科学》杂志—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0-03-10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w020200311401250878098.jpg

w020200311401250968720.jpg

w020200311401251036486.jpg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论历史观教育探析

  吴大兵

  论习近平人民观的三重维度

  姜永建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

  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路径——对先行示范区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的理论探讨

  谢志岿  

  先行示范区的改革发展逻辑——基于smart  analyze的文本可视化分析

  谢攀琳

   

  经济学

  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改善城乡收入不平衡吗?——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陈向阳潘敏基黄立华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评关于《21世纪资本论》的争论

  舒丽娟黄晓野

   

    

  论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移动与经典诠释典范的转移

  黄俊杰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思性的儒学”——以梁漱溟思想中的“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为中心

  [韩]赵京兰

  黑格尔《小逻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刘勇刚

   

  历史学

  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李智星

  许崇清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单世联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农民性观念的现代嬗变

    

   

    

  保护的责任:演进逻辑、法律性质及中国的立场

  

  市场化“三旧”改造的基础法律问题研究

    

   

   

   

习近平论历史观教育探析

吴大兵

  [  ]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加强历史观教育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包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国史党史军史”作为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推进教育方式创新,达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的目的等。其观点凸显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导向、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使命担当、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整体思维方式等特征。新时代需要我们深入践行这些重要论述,为中国梦的实现筑牢思想基础。

  [关键词] 习近平  历史观  教育  重要论述

   

   

 论习近平人民观的三重维度

姜永建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延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唯物史观核心观点的基础上,立足当下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从主体力量、价值理想和发展思想等三个维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人民观。

  [关键词] 习近平  人民观  主体力量  价值理想  发展思想

   

   

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路径

——对先行示范区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的理论探讨

谢志岿  

  [  ] 民生发展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初心,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要求。共建共治共享民生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有完善的民生内容体系、优良的民生服务质量、多元的服务供给主体、广泛的民生服务覆盖和高效公平的供给体系和制度机制。根据《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民生的战略定位,结合深圳实际,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在策略路径上需要注意如下几点:民生发展的社区化、在地化,民生供给的合作化,民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长远性、渐进性,以及民生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行示范区  民生幸福标杆  共建共治共享  民生发展格局

   

   

先行示范区的改革发展逻辑

 ——基于smart analyze的文本可视化分析

谢攀琳

  [  ] 基于smart analyze可视化分析软件,结合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本,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进行分析解读。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蕴含着发展的辩证法,从改革开放窗口到全球标杆城市,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既是对40年改革开放的肯定,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先行示范区  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  粤港澳大湾区  南方讲话

   

   

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改善城乡收入不平衡吗?

——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陈向阳潘敏基黄立华

  [  ]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影响城乡收入不平衡的作用机制,利用广东省20个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降低城乡收入比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要进一步改善城乡收入分配失衡,必须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

  [关键词] 普惠金融  面板数据模型  城乡收入不平衡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评关于《21世纪资本论》的争论

舒丽娟黄晓野

  [  ] 围绕数据与政策建议,西方学界就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代表著作《21世纪资本论》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左翼学者认为皮凯蒂的数据真实而细致地勾勒了资本演变的历史趋势。右翼学者指出皮凯蒂数据采集和处理存在技术性问题。左翼学者将公平概念限定于经济层面,正确指出资本税消除社会不平等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忽视了资本税挫伤个人经济激励而导致经济持续衰弱的可能性。右翼学者并不否认公平的重要性,只是要求以保障个人权益为出发点,认为拓展公平的意涵是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出路。反思这场争论,并理解争论背后左、右翼学者在经济思想方法论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层面上的区别,有助于深入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于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21世纪资本论》  公平  效率  整体主义  个人主义

   

   

论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移动与经典诠释典范的转移

黄俊杰

  [  ] 本文探讨东亚儒家传统中的“经典性”,并分析儒家经典诠释典范之协商、转移、理论基础及其诠释策略。本文首先指出儒家传统所见的两种类型的“经典性”:“历史的经典性”与“文化的经典性”,并指出两种“经典性”均有其互相渗透性与可实践性。本文接着分析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所见的两次典范大转移:第一次是从先秦、汉唐时代的“声训”典范,向南宋陈淳以降的“字义”典范的转移;第二次则是从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典范的转移。新出现的经典诠释典范,常常采取的诠释策略就是从经典中最核心的关键字词切入。本文以日本与朝鲜儒者的经典诠释为例,指出日韩儒者从关键字入手,提出新的解释,贯通整部经典以颠覆旧的诠释典范,深具融贯性与说服力,才能造成诠释典范的转移。

  [关键词] 经典  声训  字义  朱熹  王阳明  诠释典范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思性的儒学”

——以梁漱溟思想中的“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为中心

[韩]赵京兰

  [  ] 本文在五四脉络中分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笔者将书中出现的梁漱溟的儒学定义为“反思性的儒学”。“反思性的儒学”若要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这两个因素能够把儒学和现实日常连接起来,可以全面审视中国的生活规范。有了反思的力量,儒学才能成为“可持续的儒学”。梁漱溟构想的“反思性的儒学”具有让人们对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从根本进行反思的力量。“反思性的儒学”是在梁漱溟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契机接纳西方这一他者,进而重新认识儒教的价值的过程中诞生的。利用这一概念,梁漱溟在20世纪初期就明确认识到,中国只能走向与西方“不同的现代”。他在五四运动局势下就中国的新的近代表现出的问题意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他的问题现在仍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在21世纪重新召唤梁漱溟的“反思性的儒学”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 梁漱溟  反思性的儒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他者性  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  可持续的儒学

   

   

黑格尔《小逻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刘勇刚

  [  ] 黑格尔的《小逻辑》是纯粹的哲学著作,思想深邃、体系严密,但始终关注有限世界,与社会实践相联系。黑格尔哲学具有求知的勇气,坚信精神的伟大和力量,对无能的谦卑和无知的诞妄持完全的否定态度。黑格尔既肯定知性的坚定性与规定性,又认为纯知性的形而上学不能把握世界,必须在扬弃中上升到概念的理性的综观。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具有自在自为、自由自决的力量。黑格尔哲学的逻辑理路从来没有脱离当下政治的语境,虚功实做,知行合一。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仍然有理论向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小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由自决  知行合一

   

   

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李智星

  [  ] 美苏二元霸权零和对抗的分析框架限定了对冷战终结史的考察,而从第三世界角度重新审视冷战终结,则不但打开了探索冷战多种终结的空间,也有助进一步揭示被一般冷战史叙事所掩盖了的关于超越冷战体系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史叙述。以万隆精神为基础,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并非一种参与19世纪模式下旧政治的新力量,而是构成新政治对旧政治本身的抵抗。在以欧洲古典国际法原则为标志的大国协调机制终结以后,以第三世界为主体自下而上的新政治实践对于想象和重构另一种国际合作共治的秩序空间及规范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 冷战的多种终结  万隆  国际主义  超越冷战  第三世界

   

   

许崇清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  ] 大革命时期,在广东发起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彻底打破了19世纪以来外国人及教会经营学校在中国办学自由和发展自主的局面。这一目标的达成,是国民革命策略、“收回教育权”运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三方政策主张、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结果。作为国民党广东政权的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许崇清是19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本文将追溯许崇清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的教育主张与实践活动,探讨其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历史影响。

  [关键词] 许崇清  “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学校  私立学校立案

   

   

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单世联

  [  ] 蔡元培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不但有效地配合了20世纪初的“非宗教运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地位,且与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等文化行动直接相通。作为一项现代规划,“以美育代宗教”蕴含着价值分化、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三个原则,而其成立与否关系到对宗教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宗教与道德及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判断。蔡元培的现代立场、道德关切和民族情怀表达了自觉的现代诉求,也忽视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及其顽强生命力。在主流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下,此项规划塑造了现代文化对宗教的冷漠心态,其影响至深且远。

  [关键词] 美育  哲学  宗教  道德  民族主义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农民性观念的现代嬗变

  

  [  ] 新世纪乡土小说抒写了农民性观念的现代嬗变。随着现代性在乡村楔入和现代传媒及消费主义影响,进城与在乡农民的性观念表征为从正统、保守、禁锢、压抑到解压、复苏、宽容、开放的特征,农民对“身体”有了审美眼光与自主支配;城市商业文化、畸形发展观、性解放思想进一步催生“性”的商品交换逻辑,加剧乡村性泛滥与放纵,性/爱分离,乡村正义伦理趋于崩解,呈现混乱与失范的面向,显示了乡村心态和农民行为的两极化、两面性、过渡化的复杂样貌,乡村内外交困、形神俱散。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性叙事聚焦“人性关怀”和“社会反思”主题,与当下社会转型耦合、与时代变迁同构。

  [关键词] 新世纪乡土小说  农民  性观念  现代嬗变

   

   

保护的责任:演进逻辑、法律性质及中国的立场

堵一楠

  [  ] 作为21世纪全球人权领域的重要议题,“保护的责任”在联合国的大力推动之下,一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利比亚危机后,“保护的责任”在言辞和行动的层面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处境。有鉴于人道主义干预的正当性困境,“保护的责任”得以产生,并取得了观念竞争的胜利。根据国际法的渊源理论,将“保护的责任”称为一项框架的说法是恰当的,但其并非全无规范性内容。“保护的责任”可以从“国家的首要责任”和“国际社会的补充责任”两个角度加以透视,前者是“保护的责任”法律性质的主要体现,而后者正是导致其陷入制度化僵局的原因。重新协调“三大支柱”的关系是可能的突破路径之一。为了实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在谨慎接受“保护的责任”话语的同时,也开始参与干预理念的建构,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主张。

  [关键词] 保护的责任  国际法渊源  国家主权  干预规范

   

   

市场化“三旧”改造的基础法律问题研究

  

  [  ] 广东省于2009年在国家的授权下探索“三旧”改造,核心是赋予土地权益人在政府的允许下自行或通过市场方式与他人合作改造的权利。它与传统的政府征收后出让改造存在本质不同,故可称为市场化旧改。市场化旧改的法律基础在于:作为土地所有权人的国家与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私人在各自物权权能范围内进行协商合作,使用权人根据所有权人设定的条件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市场融资和委托开发企业的方式对城镇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并通过法律规定和协议在政府、土地权利人和受托开发企业之间就改造后的空间利益进行分配。旧改过程中的土地强制集中、土地直接供给、地价优惠等特殊土地政策也均有着物权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范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三旧”改造  城市更新  市场主导  公私合作  法律基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