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党员教育和学习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需要练就好眼力—党员教育和学习—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19-05-21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作者:朱建华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广谷编辑部主编

  好眼力应贯穿于新闻采编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每个环节都要“看得见”“看得准”“看得深”。“看得见”是指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得深”是指要以小见大,看到新闻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看得准”是指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找准方向、做好报道。

  记者是一个很残酷的职业,需要你不断写出优秀的作品。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就能崭露头角,而有的人做了几十年记者仍旧默默无闻?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闻同样是这样。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增强“四力”,基础在于练好脚力,关键在于练就好眼力。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做好融合传播,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能练就好眼力。

  一、好新闻要有好发现,好发现要有好眼力

  2016年 2月 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手段方法,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媒体,本质上而言是一个专业的传播机构。如果媒体刊发或播出的内容,没有被广泛传播,不能形成传播力,那么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做好传播、切实提高传播力,首先要有好的新闻发现才行,而好的新闻发现需要有好眼力。

  (一)新闻传播经典案例不乏新闻发现名篇

  新闻传播经典案例,不少都是新闻发现名篇,新华社播发的《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可谓是这方面的佳作之一。

  1976年 4月 5日,发生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反对“四人帮”的全国性群众抗议运动,亦称“天安门事件”。党中央认为,“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的群众运动,应该为“天安门事件”公开彻底平反,对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1978年 11月 14日,中央政治局批准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时,并没有通过登报、广播等形式公布这一决定,而只是在 11月 15日《北京日报》关于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报道中,通过肯定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的行动”这一段话间接地透露出这一信息。《北京日报》的这一段话又插在长达三四千字的报道中,并没有写明“经中共中央批准”,以至当时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高级干部也仅知道“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而不知道是党中央作出的决定。

  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新华社社长曾涛、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注意到这一报道,从中抽出这段话并加上标题《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由新华社于 1978年 11月 15日发出电讯稿。11月 16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出新华社电讯稿,才在全国扩大了天安门事件得到平反的社会影响①。这一新闻发现,堪称重大政治传播中的经典,影响重大,意义深远,今天读来仍让人敬佩不已,这也说明,新闻工作者具备好眼力很重要。

  (二)新闻发现是记者成为名记者的关键

  梁衡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大家,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2018年 12月 22日,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梁衡获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教育良友奖。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是新闻传播领域除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外的另一个重量级的全国性大奖。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共有三个类别,新闻教育良友奖旨在奖励热心新闻传播教育的新闻业界人士。

  2018年,梁衡的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评委笔记:新闻绿叶的脉络》《署长笔记:新闻原理的思考》《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出版。他在序言中说:“我大学学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一个外行,一步步走入新闻殿堂。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外来户,一方面心存怯懦,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没有旧框子、旧规矩,常有奇想,时有新论。 ”

  新闻四部曲最能体现记者眼力和新闻发现的是《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这部书原名为《没有新闻的角落》,是梁衡1978年到 1987年在光明日报驻基层记者站期间新闻作品的自我剖析。这期间,他曾获“全国好新闻奖”“青年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没有新闻的角落》的书名本意是说,一个记者在不太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有所作为。这本书 1990年由山西西海出版社出版,后又经新华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再版,重印 14次,影响过一代新闻人。

  新闻发现是记者成为名记者的关键。《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收录的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梁衡 1980年采写的《解进保自荐林科所负责人取得显著成绩》获首届“全国林业好新闻奖”,并被列为 140篇获奖作品第一篇。这篇稿件,梁衡采写于山西省召开的一次科技成果颁奖会现场。那天,1000多人的会场里鼓乐齐鸣,正在隆重颁奖,形式毫无新鲜之处。“我坐在最后一排空座上翻大会发言的文件,突然一份典型材料吸引了我。我摸出一张缺了角的稿纸,草成这份千把字的新闻稿,又找解进保核对了一下,不等散会便奔向邮局……” ②现场参会的记者不止一个,受表彰的个人也很多,为何只有梁衡抓到了获奖的好新闻?不能不说,这源于他独到的新闻发现,而独到的新闻发现背后是好眼力。

  二、好眼力应贯穿于新闻采编工作全过程

  新闻采编工作是一项集体协作的工作,从线索的发现,到采写、编辑再到传播,中间有很多环节,一环套着一环,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新闻价值的发现者和提升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好眼力应贯穿于新闻采编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每个环节都要“看得见”“看得准”“看得深”。“看得见”是指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得深”是指要以小见大,看到新闻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看得准”是指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找准方向、做好报道。 ③

  (一)好眼力体现在能发现好线索或好选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线索或选题是做新闻的基础,好线索或好选题无疑有助于成就好新闻。2018年 10月 1日,《长江日报》刊发的《大学老师惩戒学生仅索赔 1元钱》社会反响强烈,通过百度检索,相关网页多达 44多万条。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多家主流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受众都被教师此举感动,纷纷点赞。一些媒体及自媒体还为此刊发了《索赔 1元的惩罚极具教育意义》《“被追尾只索赔 1元”的“醉翁之意”》等评论。这篇报道还获第二十七届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短新闻大赛二等奖。不可否认,为这篇稿件做出贡献的人很多,如记者、编辑等,但编辑部信源组的贡献很重要。要知道,最初的线索既非来自记者也非来自学校,而是编辑部信源组发现并提供的。好眼力应贯穿于新闻采编工作的全过程,毫无疑问应该包括发现好的新闻线索。报社对信源组提供的线索被采用予以奖励,获评当日好稿、长江日报年度新闻奖等。额外给予一定奖励的机制,对于发现并提供好线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闻发现能力是记者的核心竞争能力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 40周年。如何做好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的报道? 2018年 11月 26日,《长江日报》推出了“回望为了奋进”特别策划,通过重登当年报道、采访老记者的方式,用 9篇故事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奋进足迹。《买排骨何其难》是其中一篇,这篇报道是“城市市场开放前夜的历史活页”。而这也是后来担任过长江日报社长、总编辑的潘堂林的名篇之一。那时,他刚大学毕业不久,作为吃食堂的“单身汉”,发现了一个很多人见怪不怪的事,但他抓住问题不放,深入采访,最终让武汉人在那年春节都吃上了排骨。这篇报道后获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

  1996年,由潘堂林撰写的全国首部新闻发现专著《怎样发现新闻》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今天读来仍让人受益: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擅长发现才能当名记者。

  ——不善发现的编辑不是好编辑。

  ——新闻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

  ——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

  ——记者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

  新闻发现不仅体现在新闻采访环节,也大量体现在新闻选题研究、稿件修改、版面编排过程中。

  在长江日报社举行的“回望为了奋进,增强‘四力’本领”专题培训会上,面对年轻记者,潘堂林分享了当年“买排骨难”报道背后的故事。他说,“四力”的核心是眼力和脑力,是敏感体察社会大众所感、所需、所察,集中体现在新闻发现力,这是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媒体要提高传播力,培养和提高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十分重要。

  (三)胸怀全局方能发现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

  2019年是《长江日报》创刊 70周年。多年来,作为一家副省级城市党报,长江日报社获得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数量位居全国城市党报前列。中国新闻奖始于 1990年,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20多年来,长江日报社累计有几十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特别是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的作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七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堪称媒体新时代重大时政报道新闻发现的经典案例。

  2012年 11月 8日至 14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之后,全国媒体迅速展开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报道。12月3日,武汉市举办为期 3天的“全市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班”活动。第二天下午,研讨班临时安排了一项内容,请十八大报告起草组成员、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作辅导报告。就在前一天,欧阳淞调研了武汉市的百步亭社区,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体会和感受;当天上午,欧阳淞在省里作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也就是说,4日下午的报告,是欧阳淞在武汉期间的第三次宣讲活动、第二场辅导报告。

  然而几乎没人想到的是,就在这场已讲过几遍、看似新闻价值已被“榨干”的报告会上,隐藏着一条重要新闻线索。在众多媒体和记者都比较松懈的时候,作为会议代表听会的《长江日报》总编辑陈光却保持了一贯的专注和新闻敏感。欧阳淞讲到,2012年 11月 29日习近平等七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比预计的时间来晚了一些,原因是沿途没封路,和社会车辆一起走的。这个颇有意味的情节触动了陈光,他意识到其中可能蕴藏着重要的政治信息和极大的新闻价值,开始思考如何将之转化为新闻④。

  可以说,在《长江日报》报道之前,中央媒体、省里媒体是最有机会捕获七常委率先垂范中央八项规定中“不封路”的事实,但用新闻报道的形式迅速、鲜明地传递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新气象的唯独只有《长江日报》,而这也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撰文评价,这是“从辅导报告中听出的一篇新闻精品”,而殊荣背后,“新闻嗅觉灵敏 ,发现能力非凡”是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党报作为党的新闻舆论的主阵地,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需要切实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锤炼新闻工作者的“四力”,尤其是眼力和脑力。类似“七常委出行不封路”这样的重大时政报道,新闻工作者只有胸怀全局方能发现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

  如何理解胸怀全局?就是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有了时代的问题感,是为“顶天”;敏锐捕捉现实,是为“立地”。既“顶天”,又“立地”,才能站高望远,见微知著,真正引领舆论。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好传播更需要好眼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

  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第一阵地。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 8.17亿,2018年全年新增手机网民 6433万,使用比例为 98.6%,手机不离手真是一点也不夸张。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坚持移动优先,更有赖于媒体人练就好眼力。

  (一)找准网络传播的情感共鸣点需要好眼力

  传播具体的事远胜于笼统的概括,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特点之一。无论什么时候,最打动人心的内容,往往也是最容易获得传播的内容。2018年 5月 15日,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新提拔的副局级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三句话道尽人生所感》一文,是党报移动互联网主题宣传中的一个传播亮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多家主流媒体平台转发。5月 15日,《长江日报》刊发了题为《家风故事存入“廉洁存折”随时“支取”学习,“家风银行”让廉洁之风在家庭生根》报道。这是一篇党风廉政宣教月的宣传稿,新媒体编辑从中发现了家书这一典型事例,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编发,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可以说,这是新媒体编辑的一次新闻发现,而新闻发现背后体现的是好眼力。

  (二)及时澄清网上谬误、明辨是非需要好眼力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肩负的职责与使命。网络谣言具有突发性、迷惑性强的特征,还原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主流媒体责无旁贷。

  武钢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武钢身居武汉纳税第一强,有句形象的比喻说“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在企业重组、去产能及减员等多重背景下,出现“武钢发生暴力游行事件”的谣言,通过个人朋友圈发布后,迅速发酵,最后还成了一个舆论事件。面对网上谬误,及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出权威信息,这是对媒体人眼力的要求。针对网传信息,长江日报记者通过采访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还原事件谣言经过,澄清了事件真相。2016年 10月 23日中午,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以《武钢发生暴力游行事件?真相在此!》为题,对网传的武钢发生暴力游行事件进行了有力回应。《长江日报》是国家网信办公布的互联网稿源“白名单”之一,稿件推送后,点击阅读迅速达到“10万 ”,并被央广、网易、澎湃等多家网站转载,仅网易上网友的留言就超过 7万条。面对公众的知情权,主流媒体的权威信息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得以彰显。

  (三)融合互动中做好舆论引导需要好眼力

  相对于传统报业时代的信息传播,一个鲜明的变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用户可及时、便利地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要通过评论回应关切、引领舆论,不能自说自话,否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舆情。2018年 12月初,浙江英语高考成绩加权赋分引发舆情,浙江省政府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针对这件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通过旗下浙江新闻客户端发表了《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肯》的短评。这篇仅 500余字的评论,充分展示了网友们的呼吁,“不是我的分数,多一分不要;是我的,少一分不肯”;要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都应该被公平对待”。文章受到多家客户端和众多网络媒体的转发,在朋友圈引发刷屏现象,有力地呼应了家长们的心声,起到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鲜为人知的是,为写好这篇短评,编辑集纳、分析了上千条网友评论,梳理出网友的主要观点和核心诉求 ⑤。这说明,在融合互动中引领舆论,同样需要好眼力。

  总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一项紧迫课题。要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需要全体新闻工作者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切实提高主流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往往能从大量的事实信息中迅速发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他们靠的是“新闻敏感”和“新闻发现力” ⑥,换句话说也就是眼力。新闻工作者要练就好眼力,需要在长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过程中,靠自己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比较,经过日积月累才能获得。

  注释:

  ①于光远 .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 [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8:68-69.

  ②梁衡 .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4-5页 .

  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增强“四力”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n].光明日报,2019-2-19:7.

  ④郑萌 .胸怀全局才能发现价值——从获奖作品看《长江日报》何以四届八摘中国新闻奖 [j].中国记者,2013(12):39-41.

  ⑤童颖骏 .做好信息、思想和情感的“牵引器”——融媒时代 ,我们如何当编辑 [j].传媒评论,2019(1):29-32.

  ⑥本书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三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2.

    ----转载自深圳报业集团《新传播》2019年第1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