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圳实践— 中国经济光明论—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4-04-02 来源:深圳特区报
■ 龚晓峰
提要
长期以来,深圳坚持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对于深圳来说不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走在前、干在先,勇于做领跑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一个新提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深圳在拉长新质生产力长板方面的经验和补齐新质生产力短板方面的做法可复制、可推广,深圳在锻造新质生产力新板方面的探索可学习、可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之一,还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长期以来,深圳坚持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对于深圳来说不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走在前、干在先,勇于做领跑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一个新提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深圳在拉长新质生产力长板方面的经验和补齐新质生产力短板方面的做法可复制、可推广,深圳在锻造新质生产力新板方面的探索可学习、可借鉴。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拉长“三种精神、三种环境”长板
先看“三种精神”。
一是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纵观全球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无不源于科技创新。深圳是创新之城,创新始终是深圳永葆活力的“基因”。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是全国平均的2.2倍,研发强度在国内仅次于北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独特的“6个90%”创新体系,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
二是创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深圳伴随改革开放政策诞生,能包容来自天南海北的创业者,“来了就是深圳人”,创业者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搞创业”。2023年创造gdp3.46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以0.02%的全国土地面积占比贡献了近2.8%的全国经济总量占比。2023年新登记商事主体56.5万户、增长26.4%,总数达422.6万户,创业密度居于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每5个人中就有1个“老板”。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7万家,达到每平方公里12家,位列全国城市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742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二。2023年新设外资企业8002家,同比增长86.6%,占全国新设外资企业比重超过15%。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前十名有4家来自深圳。
三是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深圳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组织带领千百万劳动者奋发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创新,产生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迈瑞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催生了超过250万家的中小微企业,诞生了任正非、王传福等一大批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企业家典范。“深圳的土特产是企业家”,深圳的土壤适合企业家群体性涌现和健康快速成长。
再看“三种环境”。
一是“四链”深度融合的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其中,创新链是源头,产业链是核心,资金链是保障,人才链是关键。深圳产业体系较为完备,除了“20 8”新兴产业集群外,近期又推出2.0版本。发挥深交所、港交所等优势,2023年底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561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占全国的5.8%。宜业、宜居、宜创、宜游的城市环境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深圳各类人才总量突破679万人、高层次人才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
二是产学研相结合的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圳很早就走上科技产业化道路,拥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周边区域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最主要的是市场在科技人才等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能高效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三是相对一流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深圳市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累计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2022年深圳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排名和法治环境一级指标排名均位居全国第一,连续3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特别是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等细分指标在全国遥遥领先。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补齐“一基四高”方面存在的短板
一是补齐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深圳一直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摆在特别突出的位置,在全国率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不低于30%的市级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000多项、超40亿元。2022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7.25%,首次超过全省(6.9%)和全国(6.5%)平均水平;2023年再创新高、达到7.5%以上,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差距进一步缩小,深圳正在加快补上这块短板。
二是补齐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大市,深圳曾被戏称“一线的经济产业,三四线的高等教育”“教育荒地、文化沙漠”。为此,深圳加强与世界名校合作,鼓励国内外名校在深圳创办分校或合作办学,跑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加速度”,有关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深圳平均每年增加一所高等院校。同时,持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累计推动3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南科大、深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3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次分别提升至内地高校第8、19名和省内高校第1、3名。
三是补齐高端医疗方面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人民健康是“国之大者”。高端医疗是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主要因素,也是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深圳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全部公立医院实现114项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截至2023年底,累计选拔培养鹏城杏林人才275人、“菁英人才”1052人、全科医生超过1万人,建设三甲医院32家、社康机构926家,9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4家专科医院进入全国同类10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
四是补齐高端人才方面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第一要素。深圳重视人才不是停留在口号上、不是写在纸上、不是挂在嘴上。深圳建立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机制,构建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鹏城优才卡”,搭建更多开放引才的平台载体,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等“大国重器”布局深圳,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80家深圳市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2023年新增全职院士7人、总数达98人。五是补齐高房价方面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深圳全面强化保障房供应,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筹集建设人才住房,累计服务企业超6400家、人才及其家属超15万人,为各类人才解决了“后顾之忧”。
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锻造“三种优势、三种机制”新板
先看“三种优势”。
一是新兴产业领先发展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2023年,深圳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7个产业集群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5万亿元,占gdp比重的41.9%,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4.85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18万亿元,连续2年蝉联全国城市“双第一”。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2.52万亿元,占全国六分之一,常年稳居内地城市首位。软件产业业务收入11636亿元,总量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量178万辆,超过上海、西安,成为中国新能源第一城。
二是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深圳在原来产业基础上,2024年又新增了智能机器人和前沿新材料2个未来产业,持续推动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产业做大做强,近三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落户深圳,拥有全国数量第二的区块链主体企业(相关企业达5000余家),培育出华大基因、北科生物、科诺医学等细胞与基因行业龙头企业,优必选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三是“新三样”率先培育的优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而“新三样”同样也是深圳外贸出口主力军,全年出口“新三样”产品887.6亿元,同比增长33.9%,高于全国水平,带动深圳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再看“三种机制”。
一是新技术转化孵化产业化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新技术能够转化孵化产业化,才能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圳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夯实基础性科研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优势,据《2023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显示,深圳在全球50座科创城市中排名第二。
二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培育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低空经济、新型消费、平台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10条精品工业旅游线路,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5万亿元,增长7.8%,跻身“万亿元消费城市俱乐部”。
三是深港深度合作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深圳是香港联系大湾区腹地的桥梁和支点,深港合作是奠定大湾区建设的基石。当前,深港合作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前海、河套等合作区加快建设,吸引了大批港资企业来深投资,大批港人北上消费,深港“双向奔赴”成为新亮点。
深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不断创新的城市精神,已经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跑在了前面,但与旧金山等世界一流湾区城市相比,深圳还存在一定差距。
问题就是机会,差距就是潜力。解决目前各类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新机遇的过程,缩小差距的过程就是挖掘潜力的过程,摆脱落后的过程就是培育市场的过程。深圳市3月14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及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是要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动科技变革、产业变革、企业变革,着力构建“三化三性一力”(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深圳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更多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发展主动权,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最好结果,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作者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