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中国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学术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1-03-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年来,完善全球治理的呼声日渐高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使全球治理遭受严重冲击,更加凸显了现有治理体系的短板。后疫情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携手改善全球治理。在此过程中,中国无法缺席也不能缺席。正如习近平主席1月25日在“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所承诺的,“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全球治理面临重要课题 

  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次压力测试,让人们看到了当今世界矛盾对立的一面: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开放包容与封闭排他、协商合作与冲突对抗……具体到全球治理领域,本已“床头屋漏”,又逢“连夜大雨”,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随着疫情暴发更加凸显。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正处于艰难的调整期和重塑期,我们要重点解决好以下课题。

  需求侧上涨。全球治理的需求侧,突出的表现是新老问题集中出现。疫情之下,不少国家实行隔离限制措施甚至关闭国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受阻,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增大,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非传统安全领域,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难民危机等挑战,也都催生了对于全球治理的迫切需要。联合国1月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的情况下,全球民众短期内首要愿望是能够改善医疗、教育、饮用水和卫生条件等基本服务,97%的受访者认为,国际合作对于应对全球挑战非常重要。

  供给侧乏力。西方国家大都受到国内治理的掣肘,对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下降。疫情进一步暴露出全球治理的功能性失调:国际组织受到质疑,自由秩序被创造者破坏。例如,联合国安理会经过三个月的审议,在感染病例已经高达上千万的情况下,才就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第2532号决议达成一致。世界卫生组织受到的冲击更为直接,特朗普政府甚至直接退出了该组织。全球治理的“赤字缺口”可见一斑。

  公正性缺失。二战以来,全球治理基本是“西方治理”。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缺乏代表性和包容性。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差距有待弥合,可持续发展事业面临严峻挑战。疫情之下,南北发展差距面临扩大甚至固化风险。以新冠疫苗为例,据估计,全球疫苗需求为100亿剂,而中短期内疫苗产能有限、缺口过大,且分配上“贫富不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将难以满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人类的未来有赖于团结合作,他呼吁通过“新社会契约”和“全球新政”,着力减少不平等和不公正。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早日重迎放心握手与拥抱的时光。

  协作性减弱。大国本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但在此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由于意识形态、现实利益、国内政治等因素,国际合作困难重重,脱钩、断供、制裁屡屡上演。正如英国前首相布朗所言:“在国际层面,对这场全球危机的应对是史无前例地糟糕。”“我们没有看到货币和财政政策上的合作,各国未能在全球健康事务上团结起来,而是充斥着民族主义、保护主义、仇外主义和孤立主义”。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李·豪威尔也表示,2021年将是全球“重建信任的关键年”。世界正处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关键阶段,全球协调、公私合作和地方合作尤显重要。

  稳定性减少。基本可以确定的是,与新冠病毒的对抗在世界范围内是一场长期斗争。“2021年的重大问题是:政治家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来抓住这个机会?”“我们是否已经采取步骤为下一次撼动世界的大流行做好了准备?”答案并不明确。德国《焦点》周刊网站曾载文认为,2021年将特别难以预测,因为尚不清楚疫情变化、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将如何相互影响。德意志银行对国际管理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40%的调查参与者担心病毒突变。还有人担心,疫情只是未来10年可能席卷全球变革的预演。面对种种的不确定性,我们没有时间纸上谈兵,只能尽快行动起来。

  中国助力全球治理不断完善 

  2021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越来越多,外界的期待也越来越大。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参与全球发展治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仍将面临很大困难。经合组织预测,到2021年底,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总损失将达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和中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总和。专家普遍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失业增加、增长动力不足、贫困化加剧三大挑战。2021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主题定为“大重构”。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给予更高期待。日本经济新闻社汇总的调查数据显示,在35名受访的经济学家中,有26人预测中国经济2021年增速会高于8%。法新社称,“中国似乎成为人们期待的世界经济复苏晴雨表”。俄罗斯“专家”网称,“就像13年前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一样,中国这次也扮演着世界经济发动机的角色”。

  外界对中国之所以有如此信心,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之下,“一带一路”逆势前行,交出亮丽成绩单,既展现了应对风险的韧性,也为凯发娱乐城的合作伙伴抗疫情、稳经济、促发展搭建了平台,展示了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继续推动全球发展治理。

  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参与全球减贫事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确定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减贫事业造成巨大冲击。《2021年全球人道主义状况概览》显示,今年的资金需求量增加到390亿美元,而这笔资金只能为4.41亿需要帮助的人中的2.65亿人提供援助。世界银行估计,到2021年,全世界40%的人口将生活在每天5.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另有1.5亿人将陷入极端贫困。

  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2020年,中国克服严峻挑战,如期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还力所能及地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2020年以来,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参加“消除贫困联盟”,积极主张和落实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2021年,中国还将举办数字减贫研讨会,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助力亚太地区消除贫困事业。

  以抗疫国际合作为抓手,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特别是流行病治理,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此次疫情的全球性暴发,使完善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提醒说,疫苗研发进展使人们开始看到“隧道尽头的光芒”,但要结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次危机中,中国为构筑全球抗疫“防火墙”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截至2021年1月2日,中国向150多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向34个国家派出36支医疗专家组;向各国提供2200多亿只口罩、22.5亿件防护服、10亿份检测试剂盒;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最早承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多个国家许可中国新冠疫苗的上市或紧急使用,印尼、埃及、土耳其、塞尔维亚、约旦等多国领导人选择中国新冠疫苗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能力……可以预见,随着中外抗疫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在卫生治理领域的“用武之地”也将越来越大。

  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抓手,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深化文明互鉴,推动各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打牢根基、注入动力。但在这个问题上,总是有人鼓噪所谓“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甚至将其作为打压他国的借口和工具。疫情的暴发再次提醒人们,要在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基础上,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才能实现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在这方面,中国不断进行探索。2017年4月,中国与希腊共同发起了“古国文明论坛”,十个参与国相聚一堂,向世界发出了明确信息,即文明是多样的,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2019年5月,中国又主办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来自亚洲47个国家等的1000多位代表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

  以构筑综合安全为抓手,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和平与安全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然而,近年来,生物安全、网络攻击、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军控等传统安全热点问题交织。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改变世界上业已存在的战乱地区的动荡和冲突,甚至部分地区的军事冲突形势更加紧张。据统计,2020年全球49个国家出现了大规模抗议、骚乱,甚至暴力冲突。

  可见,后疫情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安全问题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将更加突出,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正因为如此,中国始终做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各国努力走出共建、共享、共赢、共护的安全新路。

  以推动绿色发展为抓手,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新冠肺炎疫情触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岁末年初,多个机构在预测2021年“风险点”时,均把“气候变化”推到靠前位置。例如,欧亚集团就把气候问题排在十大风险点第三位。《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提出,从未来十年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来看,环境风险仍是首要问题。《自然》杂志刊文称,2021年似乎将是对抗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在2021年11月英国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国际社会如何利用中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强大经济体宣布的实现碳中立的步骤达成一项协议,并如何将协议转化为承诺……这些都有待观望。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重信守诺、言出必行。多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首批缔约国,并为达成《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

  展望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必然也会遭遇各种挑战。我们需要量力而行、顺势而为。“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我们今天所作的每一个抉择、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将决定全球治理的未来。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作者系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特聘教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