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青年增强幸福感的实践理路—学术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4-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引导青年增强幸福感,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需要,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的需要。
要树立正确的奋斗幸福观
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而“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生存和历史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满足人类物质生产、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从人的自然属性看,物质财富是人在社会生存的基础。满足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人类幸福的基石。青年一般处在为积累物质财富而奋斗的时期,需要树立奋斗幸福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奋斗,是劳动、实践等的形象化表达,是为达目标而努力,不辞劳苦、战胜困难、斗志昂扬的过程。奋斗与幸福二者紧密关联:奋斗是追求幸福的必经之路,幸福是奋斗的终极目的。青年在追求事业发展中,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奋斗当作追求幸福的一种践行方式,把追求幸福作为奋斗的方向和动力,珍惜奋斗而得来的幸福生活。青年在奋斗中,难免遇到困难、挫折、压力等问题,因而应加强自身积极的心理暗示,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中增强幸福感。
据研究,心理暗示与幸福感水平紧密相连。人的心理在进化中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具有受暗示性。人的幸福感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有意识地使自己保持心情愉悦。如果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成功、得到幸福,大脑会不断强化这种信息,并主动搜集相关素材,证明可以成功、得到幸福的判断,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反之,亦然。青年奋斗中,要不断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懂得遇到困难、挫折、压力,或生活存在缺憾实属正常,心向阳光,多关注美好之事,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
在服务人民和社会中获得满足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从人的社会属性看,青年应把个人置于集体中,乐于参加集体生活,满足人的社会属性需要,享受和谐人际关系带来的愉悦。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个人应追求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幸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因此,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为他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应追求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一致。青年通常处于学业、事业、家庭的发展期,有远大前途,应在促进社会进步的事业中获得价值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不仅是青年自身增强幸福感的过程,也是为他人谋幸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这一原理,要求青年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成长、进步,在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价值中增强幸福感。
努力满足价值精神欲望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幸福感水平与欲望的满足程度密切相关。人的欲望可以分为生理欲望和精神欲望两大类。生理欲望包含正常生理欲望和超常生理欲望;精神欲望则可以细分为差级欲望、人际欲望和价值欲望。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欲望对幸福感的影响各不相同。对于生理欲望而言,正常生理欲望的满足程度因遗传因素而定,在一定范围内,其满足程度与幸福感水平正相关。然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满足超常生理欲望则需要超越基本生活条件的物质基础,这种追求即使得到满足,也不会显著提升幸福感。反之,如果无法满足,则其追求程度与痛苦程度成正比。对于精神欲望来说,追求财富、权力和名声等差级欲望会不断扩大,几乎不可能完全满足。即便少数差级欲望得到满足,随后不断膨胀的欲望会消减先前的幸福感,幸福感与差级欲望的增长呈反比。而对于人际欲望和价值欲望,情况则大不相同。人际欲望能满足个人的社会交往心理需要,带来情感上的温暖;个人对于提升品德、才能和性格的价值欲望越强烈,其品质、才能和性格越优秀,能够更幸福,幸福感与价值欲望的增长正相关。
因此,青年应理智看待欲望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享乐主义,不应做禁欲者,也不应在放纵欲望中追求幸福。从这个观点出发,青年追求幸福的途径在于满足正常生理欲望,抑制超常生理欲望和差级精神欲望,享受人际交往带来的精神欲望,努力满足价值精神欲望。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研究表明,人们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具有显著的适应性。不论是遭遇快乐、愉悦还是悲伤、失望,人们的幸福感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通常会恢复到正常状态。例如,当个人达成一个目标时,其幸福感会显著提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适应这种愉悦状态,幸福感水平随之回落到先前的水平。相对地,遭遇不幸时,幸福感会显著降低,但时间会使人们逐渐适应现状,幸福感也会逐步恢复。不同的人在情绪适应性上有所差异,幸福感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也不尽相同。通常,个人的幸福感水平呈现出在各自基线上波动的趋势。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和调整认知模式,人们可以影响幸福感的恢复速度和程度。
因此,青年应理智看待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不应将追求金钱视为追求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应反对拜金主义。从差级欲望与幸福感水平的关系来看,即使在一个时期内财富追求得到满足,人们的欲望仍会继续增长。从人们对情绪的适应性来看,虽然在收入初期增加时个体的幸福感会提升,但随着适应和习惯的形成,幸福感最终会回落到增收前的水平。当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如果收入继续增加而仅追求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可能会发现随着差级欲望的放任,满足感和愉悦感逐渐减少,而焦虑和紧张感增加,导致幸福感水平反而下降。
除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是人生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以及个人的天赋和特殊才能,都构成了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在某些条件下,精神财富甚至能够转化为物质财富。青年应正确看待物质因素,不应将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或最高追求。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保护身心健康,充分发挥个人的天赋和特长,并妥善处理家庭关系。通过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和谐发展,享受家庭亲情和事业成就,人们将收获更多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理论,要求青年在追求物质财富中树立奋斗幸福观,积极投入集体生活,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追求事业成功。同时,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青年在奋斗中应给自身积极的心理暗示,正确对待自身欲望,摆正物质因素在人生幸福的地位。综上,引导青年增强幸福感的实践理路,在于引导他们辩证看待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同时理解幸福应在奋斗中追求,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和谐。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