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引领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学术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4-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第二个结合”为繁荣新时代外国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引领我们进行新时代外国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揭示中外文艺互鉴交融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一方面,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另一方面,“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两个结合”为新时代外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明确的指导原则,是推动新时代外国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尽管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存在诸多显著差异,但二者之间实则是一种互鉴融合、相互成就的关系。
外国文学中有大量中国文学元素。比如,歌德1827年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直接联系着他阅读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非西方文学作品:“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诗的才能并不那样稀罕,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自己写过一首好诗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过说句实在话,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究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不过我们一方面这样重视外国文学,另一方面也不应拘守某一种特殊的文学,奉它为模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世界文学观念同样关乎中国:“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在研究中彰显中国特色
20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理论已然构成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结构性他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借鉴意义。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立足于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论述了文艺“为了谁”的问题,指出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必须以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旨归,以大众化、民族化为方向。大众化的方向就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全面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民族化的方向则要求关注民族文学的形式和特性。民族化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提供借鉴,于是便有了《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与翻译。
但借鉴不等于照搬,正如毛泽东同志1944年在延安会见英国记者斯坦因时再次强调的那样:“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也要坚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很长一段时期里,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受外国文艺理论影响较多。在新时代,我们要以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为基础,自信地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外国文艺理论,与其展开充分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这些重要论述为外国文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新时代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而言,关键点在于彰显中国特色,既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我们进行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思想,在继续保持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的同时,基于文化自信拒绝照搬照抄,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