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两弹一星”元勋 弘扬科学家精神—理论热点—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4-10-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10月10日,“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宣讲东南大学专场”举行。“两弹一星”元勋后代走进东南大学,回忆他们父辈投身报国的燃情岁月,与该校师生共同致敬“两弹一星”精神。
活动现场 本网记者 吴楠/摄
1964年,随着一声惊雷般的巨响,巨大的蘑菇云冲破滚滚浓烟,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60年前,以朱光亚同志、程开甲同志、于敏同志等为代表的成千上万核弹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铸牢国防基石,做强民族脊梁,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作出贡献。
朱光亚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明远以“朱光亚的1964”为题演讲 本网记者 吴楠/摄
1964年是我国原子弹研制“两年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他为了整个试验的成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64年是他特别忙碌的一年,那一年他几乎没有回家。科学研究要严谨,并且要付出牺牲。”朱光亚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明远回忆说。“从1955年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到2005年退出工作岗位,整整50年,父亲朱光亚都是在紧张和忙碌中度过。他参与攻关、组织领导、主持指挥了我国40余次核试验中的每一次试验,其中30多次是在试验现场组织指挥。”朱明远说,父亲朱光亚非常专注,所以他会说“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于敏之子、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于辛以“愿将一生献宏谋——忆我的父亲于敏”为题演讲 本网记者 吴楠/摄
“中华文化中有一股正气,这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集中体现在民族英雄身上,这是最可贵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最喜欢的诗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现场,于敏之子、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于辛分享了其父亲写的一段话。在现实中,于敏也是如此践行的。于敏在北京大学一开始研究的是量子场论,1951年应国家需要转到原子核理论研究,1961年又再次应国家需要毅然转行从事氢弹理论预研工作。于辛说,科学家精神的支柱是爱国。他以其父的故事勉励东大学子,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优良品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该专场由东南大学、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