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美丽中国”建设新文科—理论热点—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4-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事业,在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学术研究发展,有利于实现多学科汇聚和跨学科融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的“七个聚焦”之一,是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新文科、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实践根源。
首先,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的自主实践,鲜明强调原创性新文科。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思想有关,对于后者,有学者会追溯到20世纪西方生态危机引致的学理回应。而对于新文科,有学者会援引21世纪某些西方院校在文科与交叉学科领域的应对举措作为起源。其实,这种思路存在以时间先后替换因果关系的谬误。有人认为,利奥波德出版《沙乡年鉴》,标志着理论形态的生态文明思想诞生。约翰·福斯特则考证,生态文明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然而,中国的生态文明概念,既不同于苏联版本,也独立于流派纷杂的西方生态文明思想。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悠远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基本国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首次原创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体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大全面部署、持续推进建设美丽中国。显然,“美丽中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不断深化认识,总结新理念新思想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重要自主原创命题。
“新文科”是传统人文社科结合理工科的交叉发展,更是党领导人民聚焦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学术学科学理上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新文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文科建设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全局性进展,美丽中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在生态文明领域,中国之治实现了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向学科学术整合创新发出了智识挑战的邀约。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发展原创性新文科,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
其次,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引领,突出阐释标识性新文科。
“美丽中国”的“中国”不只是空间描述或历史概括,更体现深具引领价值的文化认同。“中”字甲骨文摩画于巫觋大祝测量太阳的工具。“中”的理念起源于华夏先民探究日月时空的看齐认识,既是中央,也是至上;中国论的本质在其开端就指向“建中立极”的核心意识,确立中心,维护权威;儒家文化将其融贯表达为“为政以德,譬若北辰”的礼制要求,遵循中道,永葆正当。从天道轨范自然而然地确立神圣秩序合法性,实现圣贤先哲对理想善治的规范设定。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统摄下,“中国”的含义,经历上下五千年、融贯二十六史,凝聚为具有广泛且高度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识。在我国宪法秩序之下,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以良法善治赋予“中国”更加鲜明的合法性与权威性。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旨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目标之一。涵养化育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观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美丽中国建设是一国事业也是世界成就,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凸显成功范本,为人类绿色发展事业注入激励动力。
由此生发的中国新文科事业当有“志在删述,辉映千春”之气派。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国、鲁国是地方的,齐国、鲁国实践经验所蕴含的“道”却是普遍的。如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是从近代积贫积弱、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和掠夺,到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再到新时代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巨变;对于世界来说,是国际格局由少数西方强国主宰,逐渐向多极化格局演进的显著转变。包括新文科建设在内的中国学科学术发展过程,必将引领潮流,实现世界学科学术范式转换和学科学术地理中心移转的进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新文科,要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原创贡献。我们不仅要对“美丽中国”建设中孕育、涌现、生发的事实进行经验描述研究,也要提炼其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更要进行价值规范阐释——以中国价值建构中国理论,突出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新文科,为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学理指南。
最后,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的系统融贯,高质量发展跨学科新文科。
人类社会曾长期困扼在“马尔萨斯陷阱”之中,物质收益被人口增长内卷吞噬。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西蒙·库兹涅茨所说“现代经济增长”时代。西方国家是通过对内阶级剥削、对外殖民掠夺、对大自然跨国境压榨来实现工业化的。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形成了新自由主义后福特工业资本主义形态。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其过度金融优先的资本掠夺积累体制、资源密集的高消耗型生产与生活消费模式,使其经济发展陷入积重难返的困境之中。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再度伟大的战略,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农业现代转型、基础工业升级、信息产业迭代等复杂交错发展格局。我们之所以能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在于把“美丽中国”建设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通过对人类科学技术和制度文明的善谋善用,我国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实现了全面小康并迈向共同富裕,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不同于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的殖民主义发家底色,不同于令发展中国家继续依附于西方既得利益格局的帝国主义掠夺本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走出一条美好的人类文明善治之道。
这就是蕴涵了生态之美、公正之美、善治之美、和合之美、自信之美的“美丽中国”的美好本质。“美丽中国”日益体现其系统融贯性,已成为新时代重要纲领性命题,是超越具体事实经验描述的统领性概念,是具有权威规范性的宣言书、动员令。建设美丽中国涉及多实践领域、多学科门类,由其生发的新文科不会止步于被动、片面追求新技术,而是要返本开新、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统合基础理论、融贯诸应用部门,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我们要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多学科汇聚、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公正美好新形态新模式,谱写新时代高质量新文科美丽答卷。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