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要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理论热点—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4-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苏州时强调:“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对人类生活产生全新的冲击和挑战。借助人机协作可以实现经济人文化、群智开放,进而促进人文经济化并深化跨界融合,从而推进高质量发展。这对人工智能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人文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已经显著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文经济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与全新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经济各领域,为人文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第一,人机协作提高效率。人工智能与人交互协同工作,不仅能执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计算任务,还能基于人类反馈实现强化学习,不断提升其性能和准确性。第二,群智开放促进共享。以人工智能为基础,人们可以发布和分享信息并协作进行任务处理、分解与资源共享,实现文化资源分享与传播。第三,跨界融合助力发展。融通不同领域、专业和产业,分析文化消费模式、评估文化产品影响力,促进对文化市场的理解与预测,进而助推文化经济发展。第四,自主操控推动创新。人工智能无需人直接干预就能做出决策和执行任务,能替代烦琐重复性的工作,解放更多研究生产力,释放人文潜力。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信息和思维茧房、同质化、马太效应与责任归属等问题,为人文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第一,信息和思维茧房。人工智能定向推送内容,对人工智能的长期依赖可能会改变人的社交模式,甚至受制于信息和思维茧房,固化认知体系及强化价值观偏差,从而造成社交孤立和人智退化。第二,同质化问题。当人工智能辅助或替代人与消费者交互得到广泛应用,可能会出现服务同质化,导致文化创新失去动力。第三,马太效应。经济主体掌握的数据资源存在差距,可能产生数据鸿沟、数据霸权、技术垄断等问题,形成马太效应,加剧社会经济不平等。第四,责任归属问题。人工智能犯错在所难免。人工智能的错误如何归因社会责任,如何解析人工智能背后的人类行为与伦理道德,如何制定行之有效并与时俱进的政策和法规等问题,人文经济研究责无旁贷。
人工智能的三大冲击
人工智能对人文经济的冲击可能来自以下三方面。
第一,人工智能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冲击。人文经济发展要坚守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旨归。福山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中从人的权利、本性与尊严来论证人的主体性。人工智能大潮前,人的主体性面临冲击。首先,人工智能的权利界定问题。如何界定人工智能的权利?2017年,机器人索菲亚在沙特阿拉伯被授予公民权。对类似问题的思考和应对已然刻不容缓。其次,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问题。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征在于人独有的意识,能在意识的支配下习得认知。而人工智能可以不断学习人的认知,甚至有科学家曾声称chatgpt可能是有意识的。一旦人工智能具有了类人性,具备人的认知和意识,我们将会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最后,人工智能存在加剧社会不平等的风险。当前,已然出现类似定向广告投放、不同种族人脸识别差异等对特定群体的偏见。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能导致无法接触或使用新技术的群体日益被边缘化,加剧既有的社会不平等。
第二,人工智能对文化价值的冲击。文化价值包括社会价值、道德价值和美学价值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冲击。首先,人工智能对社会价值的冲击。人工智能作为客观技术,应推动社会公平和平等,然而人工智能难以消除既有歧视,甚至带来新的算法歧视,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其次,人工智能对道德价值的冲击。人工智能为数据搜集提供凯发娱乐城的技术支持,由此可能带来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问题。类似网红经济等以社交互动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模式,可能造成人格扭曲、价值观偏离,形成新的道德贬值现象。最后,人工智能对美学价值的冲击。借助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为人类美学创造提供新的空间和形式。目前,尚无法确定这些开拓和变革是否能促进深层次的人类情感表达,还可能导致艺术衡量标准的变化,忽视对美学价值的追求。
第三,人工智能对科学范式的冲击。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经济研究的理论范式、方法论和制度体系均面临一定挑战。首先,人工智能对理论范式的冲击。人文经济研究将文化、道德、法律等作为影响效用函数的内生变量,构建由经济效率、个体福利水平、社会公平程度等要素组成的多维目标体系,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该体系的最大化。以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率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对人工智能的分析侧重效率维度,忽视或低估人文价值,缺乏对于社会公正的足够考量,这要求创新人文经济研究范式。其次,人工智能改变研究方法。人工智能快速搜集大规模多模态数据并基于模型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可能会改变人文经济的研究方法,解决既有的人文因素难以控制和量化的问题。拟人智能与类脑科学解码人类的认知心理能带来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但随之而来的还可能有人工智能对人特殊性的漠视。最后,人工智能对制度体系的要求。人文经济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存在技术伦理与个人隐私、数据安全与数据管理、人工智能与公平包容等问题,亟须全新的法律法规和审慎完善的监管体系。
推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展开探索。
第一,人智协作实现经济人文化。人智协作即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以人文引领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服务于人,最终实现经济人文化。首先,以人为本,塑造人工智能。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着眼于增强人智协作,提升人的能力而非替代人。智能产品与商业战略创新的起点、动力和目标都需要立足于人,使其价值主张与人的深层次需求产生共鸣。其次,文化为基,人工智能为形。为了使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人工智能的设计理念应超越技术视野,融入人文关怀,始终将其置于可控范围内。最后,多方共治,人智协同。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共同参与、多方协作,整合不同资源、知识和专长,有效应对人文经济发展中的复杂挑战。
第二,群智开放促进人文经济化。群智开放强调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开放、分布、共享与协作,促进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从而实现人文经济化。助传承,促进文化经济复兴。人工智能能够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中华文化,数字博物馆和虚拟现实使得遥远的文化遗产触手可及,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平台,促进文化经济复兴。促创新,推动全球文化经济共生。人工智能打破地域和时间界限,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激发新的文化创造,保护文化多样性。把不同文化融入经济、旅游、金融、制造等领域提高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跨界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跨界融合即不同领域共创共享人工智能形态。首先,理论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理论创新和融合发展,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形成高效协同的智能平台,促进人文经济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赋能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方法突破加速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带来大量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求战略布局时精准定位和重点发展,借助智能平台推动技术和模式的创新突破,加速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体系完善保障高质量发展。技术发展的同时需要维护公众利益,确保数据安全、公平包容,防止技术滥用。因此,治理体系和框架需要灵活调整,在推动创新的同时防范潜在的社会和文化风险,保障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新消费·新产业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