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实践启示—理论热点—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4-05-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并将在2035年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强调老年人仍然可以参与社会、经济、文化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实现其生命的价值。who提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包含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要素。我国于2020年正式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为指导,推动构建适老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将积极、正向、开发等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本文将围绕积极老龄化的理论基础和背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障碍以及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养老服务实践启示展开论述。
一、积极老龄化的理论基础和背景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人口这一要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关键性作用。从长远来看,人口老龄化既蕴藏重大的社会风险考验,同时也蕴涵潜在的发展机遇。不管是延续我国老年工作中“老有所为”的思想,还是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现实要求,都需要我们全面看待老龄群体的潜质,树立“积极老龄化”理念,从社会与文化建设高度探寻一种正确对待老龄化的文化态度以及能够体现老龄化战略理念的理论架构。
积极老龄观的理念内涵包括科学老龄观、主动老龄观、有为老龄观,突出“积极”意蕴。研究显示,社会活动参与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自评健康和抑郁程度。因而,正确认识和充分挖掘老年“银发资源”,对于我国推动积极老龄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障碍
应对老龄化准备不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数量庞大、速度加快、结构不平衡等特征,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造成压力。中国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的系统协调度总体较高,但仍有许多短板和不足。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尊重和保障老年人的异质性和老年期的差异性是树立积极老龄观的重要方式。然而,现实中老年人根据需要拥有更加多元的选择,相对而言供给不足,社会和个人福祉最大化还有提升空间。
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要之举是改变失衡的人口结构,全面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包括生育友好型、老年友好型和健康友好型家庭。加快推进基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把尊重自主与尊严、尊重和保障老年人权利作为积极老龄化的基本原则,完善健全法律法规,推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社会开发的老龄法治体系建设。
社会数字化对老年群体的影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与区块链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发展,大大拓展了老年人的行动能力和社会参与潜能。然而,老龄化、数字化、现代化交叠推进带来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技术障碍以及“规制陷阱”,可能引发老龄群体的情感焦虑、能力危机和边缘化风险。
三、促进积极老龄化的优势
治理优势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具有显著优势,突出表现为一体多元的治理范式优势、国家—社会—家庭均衡协调的治理结构优势、兼具时代更迭和技术跃升带来的后发比较优势。中国可以凭借制度、文化、理念、科技与人才等多重优势,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数字红利、教育红利,聚集老龄社会下数字强国建设的中国力量。发挥基层治理优势,对老旧小区进行适老性更新,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品质。
资源转化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政府政策和行政导向对老龄事业发展产生正面影响。我国近25%的老年人还在工作,近60%的老年人承担着孙子女照料责任,这是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多元养老需求通过银龄产业创新发展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通过制定差异化养老服务供给策略,建构发展型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与标准,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多方共赢。我国银发旅游群体持续扩大,旅游活动频率不断提高,并且通过身心健康、社会资本、幸福感和自我实现四个维度影响积极老龄化,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银发旅游,市场潜力无限宽广。
教育体系完整。发挥老年教育对于化解老龄化问题的杠杆联动作用,日益成为国内外政策制定者及学者的普遍共识。老年教育对心理健康(情绪情感、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积极影响。学习场所不仅是实质性的空间,更是围绕“社区”“情感”产生特殊社会联系与归属感的空间,“参与学习”的环境氛围触发老年人充满活力、年轻的积极情绪。老年教育在推动老年人跟进学习提高、保障身心健康、促进跨代共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养老服务的实践启示
创新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本质上是立足于村社共同体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相较于机构养老和行政主导的社区养老模式,互助养老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不仅可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差异性养老需求,也能取得一定的社会治理成效。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互助养老模式能够充分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社会成员参与养老服务,将“有所养”与“有所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助—自助”。
加快适老改造。老年友好型社区是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必然要求。积极老龄化理念、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与老龄社会发展客观要求间的差距,是老年友好型社区政策的双重动力。加快建设适老化公交环境,实现老年友好型交通的共建共治。乡村社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阵地,是农村老人养老的主要空间,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推动健康促进活动。推动主动健康理念,发挥体育锻炼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改善、认知衰退延缓、健康预期寿命提升、社会交往延拓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明晰全流程健康管理权责边界,激发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以高健康素养水平促进“主动健康”。坚持以老人为本,将社区资源与养老机构统筹配置,医养融合,改变机构养老与生活环境的分离状态,构建互帮、互助、互惠的老年人际社会关系,为老年人健康赋能。
引导老年就业。我国低龄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健康状况又总体较好并且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较低、再就业意愿较强。国家应重视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实施差异化激励性基本养老保险金给付,切实保障和彰显老年人在非正式劳动领域的贡献作为。加快构建全方位公益性老年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老年人再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更多支持和机会,增强老年人再就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同时,关注高龄农民工身心健康,促进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均等化公平化。
强化服务保障。建设基于需求的人性化组合式普惠型老年人福利制度,总量平衡有增、结构优化可调,提高老年人制度性福利获得和社区性福利获得。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以意定监护为常态、法定监护为例外的老年人监护制度。积极关注老年妇女群体的脆弱性和不公平待遇,设立老年人专项法律援助项目,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多元化格局。
综上所述,以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导,构建个体、家庭、市场、政府等多元主体行动框架,形成适应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循环,能够有效激发和释放人口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大力弘扬保障老年人生活权益、体现老年人价值的全龄友好、全员幸福的积极老龄化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同政策导向,推动人口老龄化从理论逐步转向国家行动战略。
【本文系湖北医药学院“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积极老龄化研究——基于心理学的视角”(编号:esdjs00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