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奋力攀登哲学社会科学新高峰—理论热点—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娱乐城

 日期:2024-05-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报记者 张译心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亦是如此。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引领未来。8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记重托和嘱托,为浇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株参天大树凝心聚力,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都绽放出绚丽思想理论创新花朵,结出累累创新硕果。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日臻完善,基础学科实力不断攀升,优势领域日益繁茂;重点学科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冷门绝学代有传承,焕发勃勃生机。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价数据研究室副主任郝若扬介绍,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社科研究人员超过51.3万人,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法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研究人员均超过2万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增至48所。中国古典学、应用中文、国家安全学、海外利益安全等文科新专业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除此之外,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愈发密切,对外交流与合作范畴不断拓宽,“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等活动的举办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作出了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向记者举例道,仅就他所研究的外国文学领域而言,就出版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等丛书,累计出版数十卷(册)。这些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的来龙去脉和数十位(种)外国经典作家作品,为新时代中国加快实现外国文学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引领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水平同样实现了长足发展,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质量不断提高。日臻完善的学术教材、具有引领力的学术期刊和更具国际吸引力的学术论坛,正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澎湃不竭的前进动能和有效支撑。

  以经济学领域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告诉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学》等9部著作已经成为教育部首批重点建设中国经济学教材;紧扣中国经济问题导向、知识体系特性的《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已于近期发行;《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期刊也纷纷设立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专栏或专题;经济学领域主题学术论坛的举办,正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重要平台,整体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关注时代之题  回答时代之问

  人类社会每一次波澜壮阔的跨越,人类文明每一次璀璨夺目的升华,皆得益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革新与思想的启迪。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广度和烈度上升;科学技术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快速发展迭代,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突破,更标志着智能化科技革命的帷幕已经拉开。

  面对这些新机遇和新挑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震认为,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和解决国际局势变化、科技创新发展中涌现的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比如,全球贸易和投资越来越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全球供应链分化迹象开始显现;又如,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带来了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人工智能的高速迭代引发的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道德伦理问题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人工智能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多场景,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下可利用的工具之一,切实推动了人工智能驱动的哲学社会科学理念和范式变革,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造、学术研究、推广传播、吸收应用产生了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积极、主动、开放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与深度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及时跟进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发展,借助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和算法,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手段,深化和拓展对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更好地揭示人类社会运行规律、解决人类社会现实难题、描绘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同时,必须深刻阐释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层机理和内在逻辑,理性研判人工智能助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为深化跨学科、多视角、集成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升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大的动能。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发展,我们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学术创新的实践进程,尤其需要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为中国服务的大数据和大模型。陈众议提出,科学技术终究是人类的作品,具有人的基本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创造什么样的数据库和大模型、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依然取决于不同群体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

  自主的大数据和大模型同人工智能的关系犹如灵魂与躯体,二者不可或缺。在陈众议看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无疑是积极地平衡物我、道器、天人的重要力量。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基本操守,那么人工智能一定可以扬我所长、为我所用。

  目前,国际力量进一步分化重组,世界进入动荡、变革与深度调整期,这种国际局势的变化为管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杨洪涛提出,要推动多领域跨学科合作,为全球问题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凯发娱乐城的解决方案。例如,企业管理学者与气候科学家合作,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学者需培养全球视野,结合中国思想。如可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结合,展示其在现代企业的应用,提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面对政治问题,学者要注重方法论严谨和过程透明,增强可信度。同时,组建多样化团队,识别和校正偏见,增强研究的全面性和平衡性。

  以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落实好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在创新实践的牵引。何德旭认为,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这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着重点。缺少创新或者没有创新,都不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要针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的突出短板,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遵循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思路,探寻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上实现时代性创新,而且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上实现机制化创新。刘震认为,要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有组织科研,突出国家政策导向,突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文明互鉴,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意识,加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果的发布和宣传,搭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交流发布平台。

  在杨洪涛看来,注重创新与本土化研究,真正建立起中国视角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是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向。全球化背景下,学科研究不应仅限于西方理论的翻译和应用,更应注重本土化研究和理论创新。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的企业管理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因此,要研究中国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凯发娱乐城的解决方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和理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说。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因此,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陈彦斌强调,应当提升各个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生态性。有必要建构富有生态性的完整知识体系,以实现知识的持续生产、深入讨论、广泛认可、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同时,要引导、组织不同分支学科交叉融合,形成逻辑自洽的统一整体,从而真正建构系统性的自主知识体系,打破既有知识体系面临的碎片化、分散化问题。

网站地图